
走进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智能家居产业园,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蜿蜒通达,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一座“产业、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现代园区正在崛起……

鸟瞰明城工业园区一角。
这些场景,正是明城镇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带来的深刻变化。从“工业锈带”到“智造绿谷”,明城镇如何完成这场快速蝶变?
2024年以来,明城镇围绕“一城一带两园三区”发展格局,以园区整治为主阵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多元共治融合,推动园区实现从“有形”到“有神”、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实现环境、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
从“破”到“美”:
让园区空间有“形”更有“韵”
空间是园区承载产业和服务的基础,明城镇坚持“塑形、赋神、提韵”三步走,着力提升园区空间品质与文化内涵。通过拆除违建超1万平方米、增绿超3万平方米、建设生态慢行绿道5公里、修补园区破损道路和道牙石等一系列实招,“绿美平安”的园区新面貌正在逐步成形。

明城镇智能家居产业园持续增绿。
园区交通体系加快优化。明潭路北段、仙峰路(华兴段)已通车,重点园区项目海鹏、银鹏、华博达等受益明显。园区配套同步升级,建成12.5亩的邻聚力体育公园、邻里服务中心、电动车充电站等设施,以智能家居产业园为核心构建集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园区生活圈”。
不仅重“形”,明城镇更注重“神”。在强化物理空间的同时,明城镇亦注重植入文化精神。在园区景观设计中注入“明城红+工业风”,打造特色标识系统60余处,形成视觉统一的文化风貌。同时联动杨和镇共建园区绿美系统,实现“明城红”与“杨和绿”的协调统一。

在园区内,明城打造特色标识系统60余处。
数智赋能:
推动园区治理与产业协同升级
数字化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动能。明城镇通过政策引导与典型示范,推动企业向“数改智转”加速迈进。
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业投入总额达3.25亿元实施智能化升级。骏隆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数字管理系统,生产效率提升25%;睿鹏投入2500万元升级数字生产线后能耗降低15%;贝斯特科技则凭借创新实践,获评“佛山市数字化质量管理十大优秀案例”。

广东睿鹏材料科学有限公司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行业高端人才。
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园区智慧化水平不断跃升。明城通过“明智云”平台,依托区工商联的“智企云”算力,联合中国联通打造明城智能AI数字人,引入满血版DeepSeek,设置明城专属信息包,在“明城发布”公众号设置系统入口,为群众、企业提供园区整治、企业服务、文旅推介、市民答疑等多场景智能化应用。
在明东红岗村,智慧门禁系统已率先落地,无人机巡查系统实时反馈火灾、违建、人员聚集等异常情况,形成空地一体的立体安全网。
明城镇还以“微改造”思维推动降本增效,实行“草籽革命”“护栏循环”“旧石新生”等低成本整治模式:用草籽替代草皮,让每平方米降低成本30元,旧护栏再利用节省20万元,旧石翻新用于花圃节约资金超100万元。通过党建引领与企业共建机制,成功撬动800余万元社会资本注入整治项目,有效破解资金瓶颈问题。
多元共建:
构建“民政企校”融合发展新格局
明城镇不仅将整治目标锁定在“园区本体”,更延伸到产业、社区、村居、校园之间的协同互动,探索“民政企校”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在产业与农业融合方面,园区企业主动参与村集体农场“认种认养”,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民增收。明南、明东等村农房租金上涨超四成,夜市经济兴起,园区职工生活更加便利,村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
做好人才供需对接。明城镇与佛山大学、高明技师学院达成多项合作。贝斯特科技与佛大材料系博士团队建立产学研共建机制;酷设家居、金百尚等10余家企业与高明技师学院联动,定向培养室内设计、数控机床等专业技能人才。

园区还举办丰富多样的职工活动。
营造良好园区氛围。镇内商协会打造“东门圩·职工活力荟”平台,融合文化、体育、艺术与公益,已举办活动6场,覆盖员工超3000人,不断增强职工凝聚力与归属感。
面向未来:
激活园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园区整治不是终点,而是明城蝶变的新起点。
明城镇工业园区整治不仅重塑了物理空间,更构建起“基础更实、环境更美、服务更优、发展更强”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成为集空间治理、产业升级、城乡融合为一体的示范样本。
未来,明城镇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化园区空间规划,优化产业生态布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园区由“整治转型”迈向“蝶变进化”,打造更加绿色、高效、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产业新高地。
从灰旧厂区到绿美园区,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明城工业园区的蝶变,既是一场空间重构,也是一种治理理念的深度革新。站在产业跃升与城市进化的新交汇点上,明城正以更高远的视野、更系统的举措、更坚定的步伐,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未来。
文/高明融媒记者陈嘉懿
图/高明融媒记者曾锦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