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初,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国内首款超低漏电流高速开关,将使远距离、高速传输的光信号更加稳定。这家在模拟开关领域已将规模做到亚洲第一的上市公司,15年前还只是创始人鞠建宏心中的一个创业梦想。
2010年,在一家半导体公司任高管的鞠建宏辞职回到家乡南通,决定创办一家“真正服务中国市场的半导体公司”。“那时国内资本市场几乎没有半导体方面的专业基金,天使投资人大多是创业者自己,卖房卖车创业是家常便饭。”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南通启动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就在资金捉襟见肘的关键时刻,鞠建宏被评为南通市首批“江海英才”,获得200万元资助。“正是背靠城市的支持,帝奥微才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前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鞠建宏说。
15年来,南通“江海英才”计划已资助人才(团队)913个,资助总额超10亿元。仅资助的创业类人才企业,就累计形成销售582.57亿元、利润19.33亿元、税收29.5亿元,涌现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和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倪春青介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聚焦顶尖人才、青年人才两大重点群体,南通持续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夯基垒台之举聚才、尊贤重士之策留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超170万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4万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省“双创人才”入选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捧出最大诚意引才,多次加码的南通人才政策,已升级至4.0版本。2023年,南通积极策应省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在“江海英才”计划中增设攀峰人才(团队),并明确:对列为攀峰人才(团队)的支持对象,原则上给予1000万元资助,用于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在市区购房的,给予个人100万元安家补贴。
政策发布第二年,即有人才(团队)入选“攀峰”,获得1000万元资助。今年,“江海英才”计划再次实现突破——中国科学院马大为院士领衔的抗慢性乙肝药物项目成功入围“攀峰”,新药上市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50亿元。“政策就是我们对人才的承诺,必须不折不扣兑现。”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处负责人介绍,今年“江海英才”计划资助项目数达100个、资助金额超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13.88%。
叠加政策的导向作用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在产业链上挥洒才智、实现梦想。4月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4颗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的两颗卫星,即由“江海英才”计划引进项目——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生产。“吸引我们落户的,除了南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支持,还有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制造能力。”银河航天创始人徐鸣介绍,公司供应链合作伙伴已从最初的100家增至1300多家,一颗颗射向苍穹的卫星,带动起周边区域卫星制造、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展。
以机遇邀约人才,在赛场发现人才。不少人才与南通的缘分,始于一封“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函。2023年,深耕电子半导体新材料领域10余年的刘雷,携“晶圆封装用高解析度光刻胶膜及低温固化感光PI胶膜”项目来到南通,获“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与奖杯同时递来的是创业邀请。比赛结束,刘雷就在苏锡通园区创立江苏镭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得到市“江海英才”、园区“金英计划”共计400万元资金支持。去年一季度产线投产,目前已实现营收700余万元。
15年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江海英才”创业周已成为南通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招才引智载体,累计邀请170余名两院院士、290多名知名高校院所领导、近460名国家级人才、1200多名创投风投专家参加,落户人才项目超1100个,新增人才及创投资本130多亿元。
第十五届“江海英才”创业周计划于7月中旬举行,在长长的活动列表中,记者发现了“万名学子南通行”——将利用暑假,组织广大高校学子走进南通、熟悉南通,进而选择南通。帮助青年人才迈好走出校园“第一步”,南通拿出真金白银,提供从大专到博士后、最高8000元/月的津补贴体系。近两年,该市兑现人才津补贴超11.5亿元,惠及17.9万余人,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连续突破5万人。
培育吸引人才坚持“长期主义”,助力创新创业甘做“耐心资本”。这,或许就是南通人才资源总量持续攀升、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的密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