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记者 冯方)降准降息终于靴子落地。5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十项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金融政策,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潘功胜指出,此次降准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政策性降息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以来,市场对政策落地多有期待。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符合预期,4月A股市场在关税风波后快速企稳回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在“五一”前后明显回升,在上述背景下,一揽子政策“组合拳”为何在此时重磅推出?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此次一揽子政策出台更多出于前瞻性考虑,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预防性政策工具。此次政策通过“先发制人”稳定市场预期,并未耗尽工具箱,年内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同时政策后劲充足,不仅是“组合拳”,而且可以是“连续战”。
“十箭齐发”对冲外部不确定性
在发布会上,潘功胜介绍,央行将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十项内容: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二是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为0%,三是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四是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五是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六是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七是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八是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九是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合并使用,十是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十项货币政策措施亮点较多,分别从总量、价格、结构等三个方面发力,及时回应市场呼声、引导市场预期,充分体现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
董希淼进一步表示,在总量方面,全面降准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推动金融机构保持息差基本稳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价格方面,下调政策利率将引导LPR下降,进而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在结构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额上新,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的“精准滴灌”。
此前,“9·24”的一揽子重磅增量政策让市场记忆犹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后,市场也期盼已久。此次央行“十箭齐发”,再推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背后主要有哪些考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今天(5月7日)发布的政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各种不确定性,相较于“9·24”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两拨政策面对的环境、作用方向和着力点有所差异。具体而言,“9·24”政策更多是针对2024年上半年的经济波动,投资、消费信心不足和市场预期不稳定等内部因素居多。此次一揽子政策出台时,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表现都是符合预期的,而政策范围更丰富、力度更大,这更多是出于前瞻性的考虑,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预防性政策工具预案。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持有类似观点。他指出, 此次政策的推出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需要,也是巩固经济基本面的举措,还是市场信心修复的抓手。“此前降准降息节奏超预期,提前释放流动性。不过,此次降准幅度温和,并未耗尽政策工具箱,年内仍有进一步降息空间,且结构性工具可动态调整,为后续应对预留余地。这意味着,政策层高度关注经济复苏节奏,希望通过‘先发制人’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政策后劲充足,不仅是‘组合拳’,而且可以是‘连续战’。”
结构型政策降价、提额、上新
除了“全覆盖式”的降准降息等数量型、价格型政策,此次一揽子政策也推出诸多结构型政策。例如,央行将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至8000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称为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给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些工具一般内嵌激励机制的安排,引导商业银行自主向市场主体发放贷款。近年来,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央行推出的系列措施可归结为‘量增、价降’,旨在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居民消费、小微企业、房地产市场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我们判断,央行此次在结构性货币政策领域推出的政策措施较多,一方面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同时也表明货币政策会坚守‘适度宽松’基调,不搞大水漫灌。”
在发布会上,潘功胜指出,此次央行创设并加力实施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的优惠,更好发挥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一是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将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从1.75%下调到1.5%。同时,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2.25%下调到2%。二是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三是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四是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叠加本次再贷款利率下调,将会形成量价协同的效应,将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
从覆盖面看,此次央行一揽子政策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在房地产方面,央行将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利率同步调整。此举预计每年将节省居民公积金贷款利息支出超过200亿元,有利于支持居民家庭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央广财经记者指出:“当前公积金降息符合预期,更好发挥了公积金贷款的惠民和支持消费功能。同时,通过公积金降息,解决了此前公积金贷款利率和商贷利率倒挂的问题,可以确保公积金政策更好发挥效应。”
去年10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大幅下降25个基点,分别报3.10%和3.60%。此后,部分城市最低首套房贷利率一度低于相应的公积金贷款利率,市场对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呼声渐高。
严跃进表示,此次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将进一步降低房贷成本。“对于100万贷款本金、30年期、等额本息的公积金贷款,此次政策推出前月供为4136元,政策推出后月供为4003元,减少了133元。同时,总还款金额(本金+利息)从过去的148.9万元变为144.1万元,减少4.8万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拥有住房公积金的购房者可能还款能力较强、职业发展较稳定,更容易形成“刚需”的购房意愿,通过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减轻其还款压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抓手,有助于房地产市场企稳,形成长期效果。随着政策效应显现,市场交易活跃度可能会有所提升。
董希淼指出,公积金贷款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是必要的。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之后,有助于公积金贷款保持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适当利差,更好地发挥公积金贷款的普惠性。同时,央行宣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将引导LPR下降0.1个百分点左右,带动存量和新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降,进一步降低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