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智辉
“工地大叔”刘诗利“火”了,源于他爱读书,没活时,骑三十多公里自行车去书店,用1.5升水壶压住卷边的书页,一读就是大半天。源于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读书 把自己弄得好一点》,“活得干,还是有个事儿干着好。”“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嘞!” 图片中这位58岁的汉子,清瘦、苍老,略显局促,但不乏真诚和乐观。对学习和知识的理解,他相信“深水养大鱼”。

在这位“工地大叔”之前,走上央视春晚的“外卖诗人”王计兵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爱读书,一个爱写诗,“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疲劳驾驶》,足足四千多首,诗集名就是《赶时间的人》,他在自序中坦言“文学拯救了我”。
他们都在生活的底层奔波。一个扛着钢筋水泥,一个骑着电动车穿梭街巷。不谋而合的是,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真我,忙碌而充实,从从容容,面对四季。刘诗利在书店里感觉“不孬”“怪得劲”,王计兵在等餐的间隙里灵感忽至,将诗写在烟盒上、手掌上。
文字或文学、文化是他们消解疲惫的解药。他们没抱怨过生活的粗糙。他们的热爱很实在,爱家人,爱那点能让自己“活得像自己”的情趣,爱这哪怕辛苦也舍不得辜负的日子。就像田埂上的野草,风里雨里弯着腰,根却扎得深。他们在最朴素的生活里,找到了最踏实的活法。
《淮南子・缪称训》云:“ 原心反性,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大意为回归本性道体是最尊贵的,适情知足是最富有的,明白生死之分是最长寿的。
其 "适情知足" 颇耐咀嚼。"适情" 不是饕餮欲望,而是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性情,如草木向阳、清泉趋下,是顺应自然的生命节律。不被外物扭曲,不被妄念裹挟。"知足"是“在有限中见无限”的智慧。常被误读为平庸与消极,实则藏着中国人最通透的生存智慧。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不恋权势,携西施泛舟五湖。三次聚财千金,又三次散尽,不是不爱财,而是知 "财能养人,亦能害人"。这份知足,让他避开了功高震主的祸患,更守住了心灵的自由。陶渊明生活清贫,"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可他笔下的田园却满是生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份富足,来自他内心的调适,不慕浮华,更来自知足的境界。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苟各足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郭象的 “自足其性” 说极富哲思。万物皆有本性、本然,人的禀赋各有差异,“自足”知足、心安,不盲目攀比、较劲,与物为春,随遇而安,便会少些“恼人的秋风”。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中国文化里,"知足" 从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懂得 "止" 的智慧。"知足者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自有本真性情,快乐不在物质丰俭,而在与道相融的内心世界。
"巢由洗耳有前规,一瓢陋巷甘憔悴"。汉代的严光,拒绝用世俗的枷锁捆住本心,让性情在山水间自由舒展。这种 "适",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与本真同行。
适情,是“阳和启垫,品物皆春”的积极心态,不激不随;知足,是明白接纳拥有的限度,不贪多也不抱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追求中保持清醒,努力——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如刘诗利“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豪宅良田固然富有,小目标“一个亿”也不错,精神世界的丰茂同样是一种富足、富有、富翁,他甚至比任何物质都更经得起岁月的冲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