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归辞 上海报道
5月8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力提速推进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下简称《十大任务》)。
在同日上午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十大任务》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基础上,对企业需求迫切、部门协同推进要求高的十个事项进行攻坚突破,加力推出增量举措。
上海希望在8.0方案已有的任务举措基础上,推动具体的措施再深化和再细化,加力推出新一批增量举措。同时,强化协同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合力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此外,上海也希望通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政企沟通和动态反馈等举措来推动各项任务提速落地,确保各项任务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感受到上海市政府部门聚焦提升企业感受,积极回应诉求,推进各项举措。”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法务总监王烨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年底,其所在的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希望在行政处罚方面,做到宽严相济、更有温度,得到积极回应。三月初,在各商协会与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一场对话会召开。
她表示,目前,国际环境冲击下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的营商环境仍然充满信心,企业感受到的供应链压力等问题,协会也正在收集,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
“无感检查”升级
2024年12月,聚焦解决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
让许多企业感受到最直接变化的是今年起,“检查码”在上海全市范围推行开。执法人员在检查时,除了亮执法证以外,还要出示“检查码”。企业也可以通过“随申办”移动端扫描“检查码”核验检查任务内容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查看检查结果,开展检查评价。
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全市基本实现了“无码不检查,扫码可评价”。
本次发布的《十大任务》在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方面提出进一步举措,希望实现检查减量提质不扰企。
《十大任务》提出,推动各行业尽快建立“无感监管”检查对象清单和“无事不扰”检查事项清单并出台管理办法。
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事不扰”检查事项清单就像一份检查内容的白皮书,里面列出的都是风险较低的检查事项。目前第一版的清单涉及广告价格、注册登记等领域的411项检查情形,占到上海市市场监管所有检查情形的60%以上。
她表示,列入清单的事项会从主动上门查更多转向智能触发查,比如通过深挖智慧电梯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电梯安全的风险预警、智能派单和高效处置等。
“过去监管部门上门检查内容相对比较多,企业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现在我们把低风险的事项划出来,除了上级部署以外,不再主动上门检查,做到既不放松管理,又给企业减负。”她表示。
另一方面,据其介绍,上海市监局也正在研究“无感监管”检查对象清单。近几年,上海市监局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不同等级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检查频次,正在制定的“无感监管”检查对象清单是其升级版。
据悉,上海市监局会根据风险加信用进行双维度的打分,将风险评级低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列入清单。对于列入清单的企业,除了上级部署以外,市监局不再主动上门检查。
扩大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政府服务方面,上海在今年4月10日上线了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随申兑”,新推出一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记者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在政策服务方面,上海将更加突出“刀刃向内”,对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制订行为全过程的刚性约束,全面优化申兑体验,强化惠企政策解读触达,推动更多助企纾困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本次发布的《十大任务》明确,升级上线“随申兑”一口查询申兑平台,聚焦“六类”惠企政策,实现覆盖市、区两级的找政策、问政策、兑政策、评政策一站式服务。同时,持续扩大“免申即享”服务范围,普惠性政策力争应纳尽纳。
《十大任务》也提出,推出“政策演算器”,辅助政策起草部门科学精准设定政策申请条件和范围,探索去“中介化”、简化“专家评审”举措。
针对“免申即享”服务,上海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上海进一步打通业务流与数据流,简化申报流程,市区两级新推出78项“免申即享”服务,服务量超160万。例如,近期上海市经信委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的通知》,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4个项目全部实现“免申即享”,财政资金直接送达企业银行账户,预计可惠及3000多家企业。
钱晓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数字赋能,以用户为中心,不断优化平台服务功能与使用体验,深化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全方位提升惠企政策集成度、条理性和清晰度,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切实助力本市营商环境的提升。
除了上述优化惠企政策服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方面的举措,《十项任务》还针对实施世行对标改革、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提升办理企业破产便利和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几方面制定具体举措。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