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写点生活|戏文散场,童年未凉

2025-07-16 06:22:00 0

潮新闻客户端 周益飞

在我老家,逢年过节或是菩萨诞辰,有请戏班子演戏祈福的习俗,家乡人唤作“做戏文,看戏文”。村里总有座大小不一的庙,供奉着“当正大人”,如同阴界的村长,守护一方安宁。前些日子的农历六月十九,正是菩萨生日(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听说要做戏文,这倒让我想起了童年看戏的热闹光景。

我家就挨着“行宫”,那地方像祠堂一般,看戏再方便不过。戏还没开演,横幅和幕布刚搭好,孩子们就按捺不住了。一群孩子爬上台,把不知从哪儿顺来的道具刀枪搬出来,对着台下手舞足蹈地“表演”;台下的孩子举着竹竿、水枪,对着台上表演的伙伴“开火”,玩泥巴的孩子顺势抓把泥团扔上台,权当手榴弹;一阵子交战,另一拨孩子顺利占领舞台,把先前的小伙伴当作敌人赶下台,自己在台上接着耀武扬威。被赶下台的孩子哪肯服气,咬着牙攒着力气,转眼又带着更猛的“火力”冲上来,非要把“抢占阵地”的伙伴赶下去才甘心。

天色就在孩子们这场没完没了的“战争”中渐渐暗了。大人们也陆续进场来找凳子看戏。孩子们这时各找各爹妈要钱,大人们图清净,掏出几分硬币打发小孩子。孩子们拿到零花钱,便像出笼的小鸟般散开,各自奔向心仪的零食摊。

我最喜欢喝木莲冻,记得做木莲冻的师傅是旦门人,他把木莲籽装进布口袋,放进装清水的红漆木桶中使劲搓揉,直到搓出黏腻的果胶,再滴几滴中华牙膏水,静置几分钟就凝成透亮的冻。喝时浇上糖水,用牙签蘸一点薄荷精轻轻点在上面,一口下去,清凉甜润直透心脾。因为他常来我家院子里操作,这套手艺我看得真切,唯独不知那些圆滚滚的木莲籽是从哪里采来的。

还有炸虾饼。这个摊子最是诱人,油炸的香气能飘遍整个戏文场。师傅把调稀的面糊舀进铁勺子,随手抓几只鲜活的小虾铺在上面,撒点小葱花,放进滚烫的油锅里一炸,滋滋声中就膨起金黄的饼子。咬一口脆生生的,虾香混着葱香面香,是孩子们最馋的味道。

零食吃了大半,戏台上的锣鼓“咚咚锵锵”闹起台来。老人们常说“铜锣响,脚底痒”,这锣鼓声一敲,原本在各处闲聊的人们都往戏台前凑,连隔壁村的男女青年都往这边赶。戏文分文戏和武戏,就像现在的爱情片和武打片,小孩子自然更盼着武戏开场。只见台上的武生插着靠旗,踩着厚底靴,一个筋斗翻得又高又稳,手里的长枪耍得银光闪闪,时而腾空跃起,时而落地劈杀,每一个亮相都引得台下喝彩声连片。孩子们看得眼睛发直,嘴里跟着“嘿哈”喊着,手里的零食都忘了往嘴里送,恨不能自己也跳上台去,跟着英雄们一起“冲锋陷阵”。

武戏演罢,文戏的调子慢悠悠起了场。青衣的水袖轻扬,老生的唱腔厚实,可这咿咿呀呀的节奏,哪抵得过孩子们的困意。方才还在台上台下疯跑的小家伙们,此刻一个个蔫了下来。我靠在父亲的竹椅边,听着台上婉转的唱腔;母亲轻轻摇着蒲扇,眼睛却跟着台上的小生转。我眼皮越来越沉,先是看着戏台的光影在眼前晃,后来连锣鼓声都变得朦朦胧胧,最后干脆把头埋进父亲的衣襟,在满场的热闹与安宁里,甜甜地睡了过去。

梦里似乎还在抢戏台,还在追着木莲冻摊子跑,直到被母亲轻轻摇醒,才发现戏已散场,父亲正背着我往家走,身后的收场锣鼓敲得震天响。如今戏台换了地方,可那份藏在戏文里的童年热乎劲,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