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风
“花了六百元,心理咨询师全程都在听我讲”,据报道,家住山东济南的小凯前段时间感到十分焦虑,每天失眠,便向某平台上的心理咨询师寻求服务。小凯称,咨询师一遍遍追问他不想和外人说的家庭创伤,“咨询完之后我的情绪问题反而更严重了”。
六百元换来的只是沉默,真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报道可知,类似的“笑话”数不胜数。有人花了9800元,心理咨询师却一味理论复述和课程推销;有人刚联系上心理咨询师,就被要求“一次性付清5000元咨询费”,甚至被鄙夷“这么点咨询费都没有吗”……
应该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专业属性很强的工作,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工作。如今,人们越加重视心理健康,助推线上心理咨询越来火热。
但不可否认,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特别是线上心理咨询更是乱象迭出。比如,一些咨询师缺乏专业能力,滥竽充数,只想赚钱。正如报道所称,一些线上心理咨询平台缺乏身份审核,导致大量“速成”咨询师涌入,只管“收钱听故事”,无法为咨询者提供专业意见。
心理咨询师提供的低劣服务,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咨询者陷入更差境地,真是莫大讽刺。更令人咋舌的是,有的咨询师用“家境一般、长相普通”等冒犯性话语贬低咨询者,有的咨询师面对咨询者讲述被霸凌经历居然批其“太敏感”。
很显然,这样的咨询师是不够格的,是不配端这碗饭的。这样的咨询师不仅自污形象,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如何遏制线上心理咨询乱象,规范心理咨询行业?答案两个字:监管。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这意味着从事心理咨询,门槛降低了。门槛低了,要求不能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甚至连一本心理学专业书都没认真看过,就开始接待咨询者,绝不可行。
线上心理咨询频出问题,与一些培训机构推波助澜、平台疏于管理有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本是很专业的事,而一些培训机构却动辄称“零基础速成”“包证上岗”。同时,平台审核宽松、监管乏力,为“南郭先生”大开方便之门,导致“谁都能做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成了敛财游戏,不仅牟取咨询者的金钱,还加重咨询者的心理疾患。
从资质造假,到专业失范;从收费不透明,到服务劣质化;从平台审核失守,到监管失位,都说明该精准治理线上心理咨询,否则不仅咨询者受损,还可能导致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如何规范?今年4月1日,上海市发布的《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已正式施行。这是针对机构的规范。有专家建议,由卫健部门牵头,联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线上心理服务进行全链条监管。此外,行业协会应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
一个守护心理健康的行业,自身不能卷入病灶。说到底,心理咨询不能沦为话术表演,从业者不能坑蒙拐骗,这是底线要求。唯有填补监管空白、重塑专业伦理,才能让心理咨询回归“助人自助”本质,而非沦为收割焦虑的生意;才能修复信任危机,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