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投放沙蚕。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王罡报道 7月14日,盘锦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的滩涂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生态居民”——1000万尾活力满满的沙蚕。它们从工作人员的手中“跃”入滩涂,即将在这里开启改善生态、滋养生灵的双重使命,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志愿者协同各方面开展的生态修复行动,正为辽河口湿地生态链注入新的活力。
沙蚕虽小,却是水域生态的“隐形工程师”。这些长约40至60纲节的底栖生物,以水底的有机碎屑、残饵和藻类为食,像不知疲倦的“清洁工”,默默分解着水体中的污染物,为滩涂“减负”,降低底质富营养化风险。
更妙的是,它们的摄食与代谢还能促进湿地底质的有机物循环,让板结的泥沙“呼吸”更顺畅,从根本上改善辽河口水域的“体质”。
对于在此繁衍的黑嘴鸥来说,这批沙蚕更是“及时雨”。每年繁殖季,尤其是雏鸟嗷嗷待哺的阶段,黑嘴鸥对食物的需求格外迫切。作为潮间带泥滩的常客,它们高度依赖底栖无脊椎动物,而沙蚕凭借高蛋白、高脂肪的营养优势,恰能满足成鸟繁殖期的能量消耗,以及雏鸟快速生长的营养刚需。可以说,每一条沙蚕都可能成为黑嘴鸥宝宝成长的“营养餐”。